2005/02/28

《當科技變身時尚》讀後心得
分類:心得




《當科技變身時尚》16%的科技行銷密碼

簡介

義大利米蘭,時尚名模正身穿新款春裝,手拿液晶螢幕搖曳生姿走上伸展台。不知何時開始,冰冷的科技產品竟變成時尚配件,驚豔四座……

科技產品演進至今,已不再是功能論輸贏,取而代之的是造形、設計,是給消費者時髦的感覺。然而,許多科技大廠卻無法走過這個階段而退出舞台。

國內最具權威的科技趨勢專家黃彥達以多年的研究觀察,強調科技產品必須突破16%的關鍵門檻,才有機會屹立市場。書中告訴讀者為什麼PDA在風行了一陣子後,始終欲振乏力?手機與PDA的結合是否能造成另一股風潮?網路可以走進客廳,結合一般家電用品嗎?如果可以,產品該如何設計,銷售上又要如何吸引消費者?

讀後心得

讀完了這本書才知道創新型產品的行銷多麼的辛苦,難怪在早期的電子業總有一種心態,就是老二主義,由老大去推廣市場、教育市場,然後老二就可以省了大筆的行銷費用,這種營運模式在現在這個微利的年代,應該已經無法生存下去了。

所謂的行銷4P--Product(產品)、Price(價格)、Promotion(推廣)、Place(通路),我想是所有的行銷人每天要注意的項目,而本書討論創新型產品的行銷,引用Rogers的《創新傳播》理論,把所有消費者分類成五類:創新者、早期採用者、早跟進者、晚跟進者、落後者。而這五類的消費者利用統計學上常用的常態分配曲線來看,創新者加上早期採用者大約是16%,只要所有的產品普及到超過16%之後,行銷的方法就會產生極大的變化。

本書談到了這幾年的熱門產品與看不到的服務:WAP、PDA(股票機、電子字典)、PC、ADSL、3C、NB、TABLETPC、手機、MP3、MOD、ICQ......等等,這些產品看似簡單的背後,他們的行銷及推廣的方式竟然有那麼大的差別。

我們往往從國外翻譯的書籍來了解行銷這類產品的原理及方法,但是台灣的市場不同,而所有國家對科技產品的接受度也有很大的差異,例如日本人對科技產品的接受度就很高,法國就很重視產品的設計與單一用途,所以本土化的行銷書籍也應該大力推廣才是。

2005/02/20

《與熊共舞》讀後心得
分類:心得




*本書行銷術語:

假如下一個專案一點風險都沒有,就別做。

風險越大,報酬就越大,對於軟體開發來說尤其如此。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中,一味逃避風險的公司很快就會發現自己落後了,但如果專案經理對於可能造成失敗的威脅視而不見的話,又會使組織「過於冒進」。為了解決軟體開發人員「逃避又怕落後,冒險又怕失敗」的兩難,本書將教讀者如何辨識風險,並去擁抱「值得冒的風險」。作者還列舉出風險管理的好處,包括:

使積極的冒險變為可行
防止盲目管理的發生
花最小的成本做好最起碼的防護措施
釐清責任歸屬
隔離子專案的失敗,使它不會衝擊到整個專案。

讀者可以用本書提供的策略來加強專案的防禦工事,對付軟體專案中最普遍的風險:

時程延宕
需求膨脹
人員流失
規格崩潰
績效低落

《與熊共舞》將幫助您,在風險演變成致命的問題之前,就紓緩風險。風險就在那兒——它們本來就應該在那兒——而你當然有辦法管理它們。

*讀後心得:

本書的架構簡單明確,從風險管理的Why?→Why not?→How?→量化→驗證。共分五個單元,我想這是寫程式搞電腦的工程師,最常用的方法。定義問題的那幾個章節有點長,不過習慣用小故事切入並形容問題的作者來講,讓閱讀者很容易了解。

沒有寫過程式的人幾乎很難想像這個行業是高風險的行業,為什麼當初講好的時程無法按時交貨?為什麼只是修改一點需求他們就做不出來?為什麼抓不到問題?為什麼系統問題叢生?為什麼他們總有那麼多藉口?

上面這麼多"為什麼"其實就是對軟體系統開發"不確定"的表象,不確定就是風險,要如何量化這些不確定,就是本書要給大家的解決方案,雖然說這些統計的理論有點方法,不過作者利用程式設計最常用的模組切割方法,就是定義清楚"輸入"與"輸出"然後把結果給導出來。

最常用的回饋分析法被泛用在這本書的風險量化的方法,利用過去的經驗值建立資料庫,然後在下一個專案開始的時候當成風險的參數,經驗法則是每一個企業存在時間的價值,要建立資料庫是這幾年知識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。

對於瀑布式與逐步交付的開發方式,本書的第十六章有很詳細的說明,這個在各種專案開發的書都有很清楚的描述,如果您是使用電腦工具的高手,例如使用MS Project,可以很方便的用這些工具切割出模組來,也很容易找出人力資源的衝突,但希望使用這些工具的管理者還是要了解這方面的基本原理。

最後,我對附錄A的小故事印象深刻,在職場上工作,尤其是大公司工作,各部門各司其職往往不想去了解別人的難處,而系統研發部門往往就揹負這種風險的壓力,要如何改善?是需要各部門的人都了解的。

延伸閱讀:【流程】軟體開發流程的壓縮與再造